2009年9月14日 星期一

我的老闆在大陸 - Yahoo!奇摩商業

我的老闆在大陸 - Yahoo!奇摩商業: "我的老闆在大陸

文章來源:天下雜誌 | 發表時間:2009/09/11 | 推薦數:3 | 回應數:0

文/陳一姍
[我的老闆在大陸]

昔日,人人稱羨的跨國公司洋飯碗,今日,正變成大陸飯碗。亞太、大中華總部紛紛落腳大陸,我的老闆在大陸,成為台灣職場的新情境。陸企正在壓境,外商人的處境、心情,會不會是你我未來的縮影?

喧騰一時的戴爾網路標價出錯事件,在八月中,戴爾大中華總部同意,提供台灣消費者一年的八折優惠方案後,終於跟消保會和解。

台灣出身,戴爾電腦大中華區中小企業部總經理許肇元,接受記者提問時坦承,台灣戴爾管理權限太小,決策由中國區上海、亞太新加坡與美國總部決策,的確錯過了危機處理的黃金時刻。

戴爾不是特例。

老闆在大陸,決策權在大陸,是愈來愈多台灣工作者將面對的新現實。

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,讓愈來愈多外商,將台灣劃到「大中華區」,由設在北京或上海的大中華總部管理。外商口中的「資源有效運用」,成為外商經理人心頭的「邊緣化夢魘」。

求職市場市佔率八成的一○四人力銀行統計,過去四年,外商在台灣的職缺持續減少。

美國是盟主,中國是救世主

○六年七月,登記求才的外商企業還有七五二家,職缺八○二三人。今年七月,只剩五○五家外商登記求才,開出職缺只剩四五二八人。跟去年同期比,外商職缺萎縮三五%,比整體縮二○%多。

「金融風暴之後,美國還是世界盟主,但中國是救世主,人力往中國移動的速度更快了,」負責中高階經理人募才的一○四人力銀行副總經理晉麗明形容。相較於本土廠商,外商僱用需求迄今沒有恢復。

就算恢復,晉麗明發現,新職缺的對口單位已經不是台灣,而多是大陸的人資。

不僅是人力需求,「每次到分配廣告、行銷預算時,就真的會很生氣,」《動腦雜誌》社長王彩雲形容「廣告主」發言權的位遷。雖然台灣業績在亞洲還是數一數二,但每年考評,台灣分公司拚死了命,業績只能持平或個位數成長。但是,大陸年年成長二至五成,「會議上,你就看到關愛的眼神,朝那邊看。」

今年,諾基亞手機更換廣告商。拿下標案的安吉斯集團,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李桂芬強調,全球比稿是個複雜過程。到了區評估這個階段,諾基亞在亞洲只著重三個市場——中國、印度與印尼,「不能否認,中國是最有關鍵影響力的一票。」

「大中華」的發言權愈來愈重。兩年前,寶僑P&G、聯合利華就將行銷總部集中到廣州,大中華廣告預算統一分配。今年起,跨國的精品、酒商也比照辦理。一家美系運動鞋大廠,甚至決定不設台灣區總經理,由大陸總經理兼任。

四十歲以下已完全失去優勢

「兩岸更緊密結合之後,在外商眼中,台灣只是大陸一區,」一位曾在外商工作的高科技分析師說。

他舉知名研究機構IDC為例,巔峰時期,IDC在台有二十五人,現在只剩十五人。去年起,IDC要求,大陸分析師與台灣分析師合著看產業,「大家都有心理準備。等大陸分析師學得差不多了,下一步,有可能就是大陸華東區,或海西區分析師兼看台灣區也不一定。」

顯然,大陸四十多歲以下的中階主管已逐漸成熟,昔日台灣人在跨國企業的升遷優勢愈來愈小。在中國已經五年的惠悅大中華區總裁黃世友直言,四十歲以下,台灣工作者在大陸已經完全失去優勢。

過去,因為文化大革命,中國出現四十到六十歲的人才斷層,所以常聽見台灣人高升大中華當管理者。

但過去十年,大陸經濟快速發展,四十歲以下,協理級的人力慢慢成熟。大陸每個專案的金額、複雜度都比台灣大,這些人快速成長。「現在只剩最高層的管理,還有需求,」惠悅的黃世友認為。

「一樣的資歷,在大陸會升的比較快,」一位外商工程師舉IBM為例,在台灣IBM十年,助理工程師可能仍是工程師;但在大陸,十年可能已升官到協理以上。

事實上,台灣人面對的不只與大陸人競爭,更是與全球人才競爭。

李桂芬就說,不僅是台灣人,包括美國、澳洲、英國各國人近年來都到中國卡位,所以老闆在中國,不見得是中國人,更多的情況是外國人。

「在他們的眼中,中國就是另一個重要的、可以有表現的國際市場,」他舉例。九月,李桂芬安排安吉斯中國得到創意大獎的四人團隊來台,其中只有一人是大陸人,其餘分別來自美國、英國、香港。

台灣工作者必須「面對」

面對一個無法逆轉的處境,多位經理人提醒,台灣工作者必須從心態到行為上,「面對」這場變化。

建議一:「首先,放棄鄙視性的比較,改用發現式的心態去面對,」兩年半前,調任寶僑家品P&G大中華區口腔護理與嬰兒護理,對外事務部協理胡馨如建議。

胡馨如舉自己為例,到廣州的第一個周末,她到廣州的鬧區逛街,一個人站在鬧區,身邊的人都在抽菸,她突然覺得自己身上、頭髮全都是灰塵。趕忙叫了計程車回家,沒想到計程車的窗邊上,竟然有一口痰。她告訴台灣的前輩,自己好像活在垃圾桶裡。「你不能這樣想,你一直比較,就不會融入,」前輩一句當頭棒喝。

胡馨如回想到,去日本、泰國,甚至菲律賓玩,遇到跟台灣不同的事物,反應都是「喔!原來他們是這樣」。只有對大陸,也許是長久以來自覺台灣人日子比較好;也許是焦慮大陸硬體超越台灣,所以老是有點「又自卑,又自大」。但其實,跟其餘各國的人都一樣,大陸人差異很大。

「如果印度人可以當台灣人的老闆,為什麼大陸人就不行?」李桂芬也說。

建議二:胡馨如與李桂芬建議,台灣人最需要學的是,如何在國際化的環境下工作。不要把大中華限定在兩岸,應該把大中華想成一個重要的「國際市場」。

李桂芬指出,過去因為台灣市場成長快,許多台灣外商人不用與「世界」聯盟,就能有資源,因此即使在外商,也沒有建立國際人脈的習慣。

但現在,台灣要懂得運用企業裡的國際資源,譬如:有什麼跨國的專案,就主動去加入,要有槓桿地運用別人的智慧。

胡馨如舉開會為例,台灣人習慣開會就是所有的人都要到,坐下來開會。但她剛到廣州總部時,請同事安排一周後與幫寶適廣告公司開會,開會時間到了,卻沒人出現。大陸同事非常自然的打起電話到上海。

「台北人習慣自己就是中心;現在即使在中心,人也都不在你身邊,但他們又都在你身邊。我們要學會與虛擬團隊一起工作。」她說,「這很像,美國愈來愈多工作往印度外包,美國人的心態與工作技能必須提升一樣。」

與虛擬團隊工作,胡馨如說,台灣人第一個要提升「表達」的技能。

過去面對面開會,透過眼神,可以觀察。現在電話會議,話得說得很白,必須能更理性討論,才能對事不對人。除了口語,還有書寫,以及思考邏輯都必須加強。

建議三:「還有,台灣人的夢不能太小,」胡馨如提醒,「事情沒有做不到的,做不到就是想不到。在國際環境裡,沒有想法,人家不會理你。但想法來自高度!」

她自己最大的震撼是,剛到廣州時,有一次為了要反制大陸本土品牌對含氟牙膏的攻擊,竟然有一個二十四歲的年輕人提議,去找世界衛生組織的人出來講,最有公信力。

胡馨如很震撼,一個才畢業兩年的人,竟然想到國際組織。事實證明,他們真的請到了,「在台灣,我從來不會想把世界當作自己的資源。」

成功把奧美福州轉虧為盈,我是大衛董事總經理鄧臺賢也認同,台灣要把自己想大一點。大中華化除了組織結構調整,也意味著,台灣分公司領域的擴張。他舉去年嬌生北京的奧運比稿為例,奧美大中華就讓上海、新加坡、香港、台北去比,結果案子被台灣拿到,「對跨國公司而言,所有分公司不過是左口袋與右口袋的差別,重點是台灣要去爭取最大的角色。」

建議四:「台灣人要找到自己可以成長的環境,」李桂芬也說,「再壞的市場,都有成功的人。」

在一片前進大陸的熱潮中,三十五歲的台灣惠普企業系統服務事業群資深協理陳志惟,去年就力排眾議,選擇回台灣。

中原企管系畢業就進入惠普,陳志惟每兩年換一個職位歷練,○六年外派大陸負責高科技台商的業務。去年,台灣惠普想調他負責中南部市場;同期間,中國惠普也給他比台灣高一.四倍的薪水,請他負責所有台商在中國的業務。

他選擇回台灣。理由是台灣的職位,同時負責銷售、通路、策略聯盟,廣度比較夠,而且可以跟亞太新加坡總部有更多溝通。「所有的獵人頭顧問都一面倒,要我留在中國,但我覺得自己還需要累積,卡位不是那麼重要,」他說。

儘管如此,許多穿梭兩岸的受訪者仍憂心指出,跨國公司給台灣的資源愈來愈少,年輕人的歷練不足、菁英外移,將是台灣下一階段的隱憂。

「這是政府產業策略要想的問題,」李桂芬認為,台灣如果沒有下一個產業,年輕人就不會有被栽培的機會。

從小我到大我,「我的老闆在大陸」不僅是個職場議題,也是國家未來的難題。"

沒有留言: